第(2/3)页 果然,这种“带着问题的旅行”让她和女儿都收获颇丰。 高铁上,昕昕趴在窗边,看着飞速后退的农田和城镇:“妈妈,为什么这里的房子和咱们家那边的长得不一样?矮矮的,颜色也不一样。” 林窈顺着女儿的目光看去,耐心解释:“因为每个地方的气候、材料、还有以前人们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呀。你看,这里雨水多,屋顶就比较尖,方便水流下来。这就像……嗯,就像你搭乐高,会根据不同的想法搭出不同的样子。” 昕昕似懂非懂地点点头:"哦……那这里的人,也和我们吃一样的饭吗?" 林窈笑了:"不一定哦,等下到了,妈妈带你去尝尝本地最有名的菜,看看你喜欢不喜欢。" 林窈心里想的却是:区域建筑特色与地理气候、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,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小的观察切入点。 在一座声名在外的古镇,林窈牵着女儿的手走在青石板路上,昕昕看着街道两旁几乎一模一样、售卖着同款“特产”和纪念品的店铺,嘟起嘴:"妈妈,这个古镇和上次我们去的那个好像啊!连卖的铃铛都一样!" 林窈环顾四周,认同地点头:"是啊宝贝,你看得很准。这就叫‘同质化’。大家好像都学着做一样的事情,反而把自己原本最特别的东西弄丢了。" 这番童言无忌,恰好印证了林窈之前关于“古镇旅游开发模式趋同与本土文化特色消解”的思考。 女儿直观的感受,比任何学术批评都来得一针见血。 而在另一个以“智慧城市”闻名的都市,她带着女儿体验便捷的公共交通、随处可见的便民服务终端时,昕昕指着路边一个闪烁着小屏幕的智能路灯:"妈妈,那个柱子会说话! 林窈蹲下来,指着屏幕:"宝贝你看,这就是‘智慧城市’的一小部分。它用这些聪明的设备,告诉大家有用的信息,想让城市生活更方便。" 昕昕好奇:"那它会知道我找不到你了吗?" 林窈被逗笑,心里却一动:"这个……目前可能还不行。但它也许能帮你找到附近的警察叔叔。你看,再好的技术,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人,对不对?" 但同时,她也敏锐地观察到,在一些老城区角落,这些智能设施的覆盖和维护并不到位。 技术应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和数字鸿沟问题,不再是报告里的抽象词汇,而是眼前具体的景象。 而当旅行结束,她重新投入到社科院的书斋工作中时,惊喜地发现,长期伏案研究容易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认知壁垒,竟然被这段在路上的时光有效打破了。 环境的变更、视角的切换,让她仿佛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观察点,能从新的、更开阔的、更接地气的角度去思考那些曾经卡壳的研究问题。 第(2/3)页